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作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獲獎后的第一部新作寫什么,一直以來都備受大家關注。在日前落幕的第23屆全國書博會上,莫言及其新作《盛典:諾獎之行》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
還記得在去年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莫言就曾說要打破作家獲得諾獎后,寫不出佳作的"魔咒"。莫言的新作能實現自己的豪言壯語嗎?
2012年10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上海書城莫言的書一夜銷空。眾多的印刷廠還在晝夜不停地搶印莫言的作品。但在此次《盛典:諾獎之行》出版之前,莫言獲獎后已經半年多沒有作品發表,甚至有人在網上大喊"莫言,讀者叫你回來寫作"。如今,莫言終于用一本新書給了讀者一個交代,那就是:獲獎后,我并沒有閑著!妒⒌洌褐Z獎之行》是莫言獲諾貝爾獎后首部編著出版的作品。全書共16萬字,按時間順序真實記錄了莫言諾獎期間每日活動、演講、采訪以及感想,包括莫言日記13篇,莫言演講實錄7篇,采訪實錄8篇。對于新書的出版,莫言說,是為恢復事實真相。
莫言:我回來以后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報道,網上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消息,有很多是歪曲了事實真相,有很多做了善意的拔高,尤其是有很多把我在瑞典的講話斷章取義,所以歪曲了我當時講話原義,我想非常有必要把真實的,我當時怎么講的告訴讀者。這里面有大量圖片,也是在國內報刊上沒有披露過的。
由于莫言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此前并沒有傳出任何消息稱莫言正在寫一本書,而這次一拿出來就是16萬字,讓很多人吃驚不小。其實獲獎后的莫言筆耕不輟,正源于他的一份警覺。在《講故事的人》中,莫言就說他要打破作家獲得諾獎后寫不出佳作的"魔咒"。在采訪中,莫言更表示,將甩掉包袱,"一窮二白"地回到書桌前創作。而所謂的"一窮二白","會講故事"的莫言用一個故事告訴大家,就是要"把什么獎都統統忘掉":
莫言:岳陽樓上的三個字,是郭沬若提的。郭沬若提了很多張,都不滿意。然后找了三張裝在一個信袋里,信袋里寫上:寄給岳陽樓管理處。讓毛主席來定這三張哪張好。毛主席看到他里邊三張都不好,看到信封上岳陽樓管理處岳陽樓三個字寫得好,就用鉛筆圈了一下,結果現在岳陽樓上面的三個大字,是郭沬若寫到信封上的。我就從中悟到這樣一個事。我想我們文學創作也是一樣,非要說我是一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寫一個諾貝爾獎水平的小說,肯定寫不出來。但是如果把這個忘記之后,沒準就寫好了。我在寫作的時候我會忘掉這一切,用郭沬若寫信封的時候那么一種心態,也許還能寫出讓讀者比較滿意的作品來。
從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以來,過去數月,他一方面要出席各種活動,一方面還要面對各種質疑。就是在這樣的紛擾中,莫言仍然堅持寫作,回憶和總結瑞典領獎之行,真是讓人欽佩的。
不過,也有一種聲音認為,這次的《盛典:諾獎之行》只是一部紀實類作品,莫言獲獎后的"復出之作"還可以做得更厚實一點。畢竟真正代表作家能力的還是他今后的小說。那么,對此莫言又將呈上怎樣的作品呢?
翻開莫言的履歷,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于1976年8月參加解放軍,1997年才轉至地方報社工作。莫言說,二十幾年的部隊生活,對他來講無疑是一段重要的生活經歷。
莫言:我當了兵以后,有了更廣泛的閱讀,才看到了過去在農村不可能看到的大量的書,另外軍隊生活也跟地方不一樣,軍隊紀律是非常嚴格的。更重要的是,軍隊對士兵的教育就是一種生死教育,一旦戰爭爆發就隨時要準備為祖國為人民獻出自己的生命。而且軍隊又是跟英雄主義緊密相關的,所以這么長期軍隊生活,對歷史上戰爭有更多認識。
對此,莫言表示,眼下,他正在構思一部部隊戰爭題材的新作,但寫得好不好,什么時候能完成,莫言都用謙遜的態度給自己留了余地:
莫言:我有這個計劃、也有這個構思,但什么時候寫完,寫完之后能不能寫好,這確實沒有保證。
盡管曾被人稱作"軍旅作家",但從1981年,莫言發表自己的處女作到現在,莫言的小說一直與軍隊、戰爭沾不上什么邊,現在,莫言離開部隊已經十幾年,戰爭題材,莫言能夠得心應手嗎?對此,莫言表示,他對自己的新作充滿信心:
莫言:就是我想寫作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下的生活由于沒有經過沉淀,可能寫不好。而當時間過去一段以后,回顧這段生活可能得出更加全面更加準確的認識。所以我說我在部隊沒有寫軍事題材、戰爭題材的小說,到了地方,成了老百姓之后,回頭再來寫,也就會寫得更好。 (記者周文超)
(來源:中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