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不可否認,社會各階層都存在“名校情結”。一項“你有名校情結嗎?”的問卷調查顯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認為,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存在“名校情結”!懊G榻Y”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畢竟名校是稀缺資源,中國有2000多所高校,211高校才百所,而985高校才三四十所。其次,當下全國高考錄取率平均已達80%左右,但提升錄取率的主力是普通地方院校和高職院校,諸多名校擴招并不太多,導致了名校熱持續升溫,致使“高考獨木橋”變身“名校獨木橋”,“名校情結”的出現在所難免。
其實,把高校分層級、分檔次非中國獨有。例如美國著名的常青藤聯盟,就是由8所首屈一指的大學組成的一個學術標準集團,由于歷史悠久和培養出大量精英人才,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和公信力。不過,雖然這些大學也接受政府資助和私人捐贈,但是其組合和結盟更多是一種學術和市場行為。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教育部這一通知,就防范就業歧視的出發點而言是好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就業公平的積極導向。但是,在我國教育等級化根深蒂固、“學歷崇拜”盛行的當下,教育行政部門的一則通知是否能在根本上防范就業歧視,為廣大高校畢業生帶來就業的機會均等呢?
畢竟,任何一個正常招聘的用人單位都是理性的,希望招到素質高的人才。不得不承認,按照官方制定和認可的985、211等標準,對學歷和畢業學校進行初篩,對一些圖省事的用人單位而言,確是一種成本相對低的辦法。(柯銳)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