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據了解,積分入學政策目前在廣東不少地區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番禺、中山、東莞等地在兩三年前就開始了積分入學制度的探索。
積分入學政策簡單來說這是切斷戶口和入學資格之間的關系,改為由積分排名方式安排外來流動人員的入戶和子女入讀,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一般來說這個積分是由基礎分、附加分和扣減分三部分組成;A分包括適齡兒童父母的工作年限,個人素質、居住情況等三項內容;附加指標可能包括一些個人的情況,急需人才、專利創新、獎勵榮譽、慈善公益、投資納稅、衛生免疫、登記管理、個人信用等幾項內容;扣減分指標包括違法犯罪和其他違法行為兩項內容。只要這些學童的分數能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安排適齡兒童入讀當地的公立學校。
積分入學為外來工子女提供在公立學校入學的機會,給不少人帶來了希望。但是這些地方試點兩三年來,積分入學制度執行并不盡如人意。比如在東莞新莞,子女入學的主要指標是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標準,專業職稱技術的高低,高學歷高職稱的計分多,低學歷低職稱的積分少,而無學歷、無職稱的人員就沒有學分,這就增加了一些流動人員子女入學的困難。番禺區2012年為外來子女提供了3500個公辦學校的名額,這個名額有9成都放空了,很多外來員工表示積分入學讓他們感覺望洋興嘆。專家們表示,門檻定的太高和申請材料繁瑣都讓一些外來流動人員子女無法享受到積分入學的資格。
(來源:中廣網)
(責任編輯: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