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的爸爸被剝奪了開家長會的權利,因為妻子覺得丈夫的態度過于隨意。
看看的爸爸開家長會不帶紙筆不記錄,會后不跟老師單獨交流,不找各學科老師探討孩子的學習現狀,回家不主動跟妻子匯報家長會上收集的各種信息,不召開家庭會議,找孩子談話也是三言兩語,不夠語重心長……這些都讓看看的媽媽著急,不滿意!白屗职珠_過兩次,每次,我都得追著問,學校還講什么了?班主任布置什么任務了?這孩子最近這段的表現,各科老師怎么說?”
看看媽媽從小學業優異,但是在要求嚴格的父親眼里,一墻的獎狀還是不夠,不能表揚,女兒應該學得更好。果真,勤奮的看看媽媽有了高學歷、高職位、富裕的家,卻也有嚴重焦慮。她希望自己的女兒是出色的,比別的孩子都強。所以,她在女兒的學業上下了很大功夫,與學校配合緊密。在她看來,家長會非常重要。
看看媽媽認為:“要是我去,肯定比她爸管用!
媽媽更細致,對家長會的領會較全面,回家后的教導工作更具體,學校、老師的要求落實得更及時,這通常是媽媽們的優勢。而部分父親因為細致的個性、細膩的教育方式,也有機會頻頻與老師打交道。
但是,家庭互動該是互有進退的,一味前進會導致另一方一味后退?纯磱寢尩淖龇〞沟冒职衷谂畠航逃虾笸,甚至是躲開,最麻煩的是轉過身,無視或敵對。
皓皓爸爸參加過三次家長會,終于,他拒絕再出席了。他對皓皓媽說:“我可不去了,還是你去吧,你忍耐力強,我受不了老師點著名說誰誰誰這次考試有退步,誰誰誰紀律性太差,一個小時說的都是這個。而且肯定會點咱兒子!
皓皓的爸爸是部門經理,對領導總是很敬畏,對下屬說一不二,因為工作能力強在公司很有知名度。但是,來到孩子的班主任面前,他覺得自己就蔫了,因為在老師眼里皓皓的問題太多了。家長會上被點名,會后被留下來單獨交流,皓皓爸爸每次都是老師重點批評輔導的對象。他怒火中燒,回家二話不說就揍兒子,但皓皓的進步卻不大。為改變局面,皓皓爸爸決定自己減少跟老師打交道,回家悶頭教導孩子。
“老師訓家長跟訓小學生一樣,臉上真掛不住,又氣憤又擔心又委屈!边@是一些家長見老師的感受。氣憤既指向表現不佳的孩子,又指向說話傷人的老師,最終這情緒都將以各種方式砸向孩子。擔心來自對孩子能否改善的迷茫,也來自孩子是否會被老師列入另冊、不良對待的猜想。還有,自己付出的心血并不少,孩子依然成績進步不大,積習難改,著實讓人很委屈。
皓皓爸爸認為自己面對老師的批評不太能忍,開個家長會情緒波動太大。這其實很正常。人對某件事情的情緒反應非?,非常強烈,就好像扣動了扳機一樣,完全是下意識的過程。這是因為現實情境觸發了自己“殘留的情緒”——以往生活事件留存下來的、當時沒有得到很好處理的情緒反應,它通常是負面的。人的大腦中有一個記憶情緒經驗的區域——杏仁核,它將一些我們以往經歷的情緒反應記錄下來,只要再發生類似的事件,它就會越過大腦的理性分析,直接作出反應。德國心理治療家索桃麗研究發現,強烈的情緒只有20%~30%是現實引發的,70%~80%是來自“舊傷”。
孩子是自己的臉面,為人父母很難不產生這樣的想法。老師說孩子不好,皓皓的爸爸第一時間就覺得是在說自己不好。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說任何一個事件,當它未和自我發生聯系時,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與自我發生了聯系,它的重要性就提高了。自我卷入有時會導致人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皓皓爸爸生自己的氣,卻把氣撒到孩子身上。這種方式不是教育,更難以促進孩子的改變。
我們常說,成年后對各種人際關系的感受可能都有著相似之處,但應對之道卻不盡相同。在皓皓爸爸的心里,老師與領導都是權威的象征,因敬畏而心怯,只不過自己的業績比兒子的成長可控性大些。所以,因在意領導的評價而更加努力工作,而對老師只能躲著走了。
媽媽性格中的忍耐成分更多一些,更適于與老師交涉孩子問題嗎?女性特質中的柔韌、母性特質中的包容似乎是媽媽的優勢,但一定是因人而異。
家庭教育的思路與方法,父母可能各有不同。很難說,粗放和精細、嚴格與寬松,哪個效果更好些,哪個環節怎樣做更好些。夫妻之間,覺察彼此在觀念、方式和期待上的差異在哪里,這些差異從哪里來,試著交流、運用——這是子女帶給父母的重要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