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口結構變遷與地方高校戰略定位

    2025年09月30日15:52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口結構的深刻變遷,將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中國高等教育版圖。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幼兒園、小學學齡人口已從2021年和2024年開始下降,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將在2032年達峰。這預示著,8年左右,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時代將正式落幕,一個以質量、特色和適應性為核心的全新競爭時代正加速到來。在這場歷史性變局中,承載我國高等教育主體任務、關聯無數家庭希望與地方發展的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其戰略轉型的緊迫性與成功與否,既關系到自身生存,又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健康與穩定。

    向上攀登:在細分領域構筑學術“尖兵點”

    “向上”戰略的本質,是選擇走一條“窄而深”的學術突圍之路。它要求學校摒棄“大而全”的綜合性思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一點,追求在特定細分領域達到全國乃至國際一流的學術水準,從而在高等教育未來的“啞鈴”體系(頂部少數研究型大學,底部大量的應用型院校,中部大規模萎縮、合並或轉型)形態中,奮力躋身高端一側。

    其核心行動邏輯是“聚焦、頂尖、不可替代”。這意味著高校必須果斷收縮戰線,基於自身歷史積澱、師資潛力和國家需求,精準識別一到兩個具有前瞻性和爆發力的學科方向(如生物信息學、精準農業、新材料計算、數字人文等),以“十年磨一劍”的戰略定力,實施超常規的資源投入和資源傾斜,如全球引進領軍學者,打造精銳科研團隊,建設頂級共享平臺,並與國家級科研院所、行業龍頭研究院及頂尖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共同沖擊國家級重大重點課題。其成功標志並非規模的擴大,而是在於能否在該領域擁有定義前沿方向、制定技術標準、決定行業話語權的權威地位,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一顆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然而,此路其風險在於極高的機會成本和不確定性,如戰略方向的誤判、決策層的不能持續、領軍人才的流失、長期投入的斷層?!跋蛏吓实恰备m合那些已具備一定學科特色底蘊、擁有較強資源籌措能力和超凡戰略決斷力的地方高校。

    向下深耕:在城市沃土中扎牢“生命線”

    對於大多數地方高校而言,“向下”或是一條更務實、更普適的生存發展之道。此“下”絕非“降格”,而是價值的“回歸”與“重塑”。其核心是將學校的辦學邏輯從“學術導向”徹底轉變為“需求導向”,全身心地融入所在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區生活,成為推動城市進步的“最強大腦”和“人才引擎”。

    其核心行動邏輯是“嵌入、賦能、不可或缺”。 實現路徑是構建與城市產業、社會、文化深度耦合的“城市即課堂”的共生關系。在專業設置上,必須與城市主導產業和新興規劃同頻共振,甚至領先半步,動態調整。在人才培養上,與企業共同設計課程、共建實踐基地、共組教學團隊,“雙師型”教師成為主流,推廣“訂單式”“項目制”培養,確保畢業生成為“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優質人力資源。在科研轉向上,評價標準不應再唯論文,而應看重能否為城市中小企業解決技術痛點、改進工藝流程、提升產品附加值。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體育設施最大程度向市民開放,高校學者成為城市決策的重要智庫、市民文化生活的引導者。

    “向下”是否會與職業院校同質?答案在於找到差異化的價值錨點。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型,應體現在技術的復雜性與集成性、問題的綜合性與創新性、解決方案的前瞻性與系統性上。它培養的不是熟練操作工,而是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進行工藝創新、管理技術團隊的現場工程師、技術師和基層管理者。

    第三條路:“二元平衡”治理下的生態重構

    所謂的“第三條路”,本質絕非簡單的“向上”與“向下”的並行策略,而是一場關乎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變革。其核心命題在於:如何通過精巧的制度設計,破解二元對立的困境,實現10%的“學術尖兵”與90%的“應用軍團”之間的動態平衡與生態共生,從而在更高維度上重塑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是構建並堅守一個超越傳統學術單一評價維度的多元價值共識,即一所高校的卓越,既可以體現為在尖端領域創造知識(知識貢獻),也同樣體現為在區域經濟中解決復雜現實問題(價值貢獻)。這要求高校具備強大的戰略定力,能夠抵御“學術慣性”的思維,頂住內部壓力,為應用轉型提供長期、穩定的制度支撐。

    其次建立差異化的資源分配與隔離機制。對10%的“學術尖兵”,實施“基於裡程碑的契約式投入”,嚴格對標預先設定的、可量化的學術卓越標志(如頂尖人才引進、國家級平臺獲批、重大基礎研究突破),形成精準激勵,確保戰略資源的投入效率。對90%的“應用軍團”,推行“基於市場驗証的績效回哺”,其資源配置不與傳統學術指標掛鉤,而是緊密對接技術轉移收入、橫向課題規模、解決方案被採納的經濟社會效益、以及培養人才的就業質量等市場驗証信號。

    最后促使兩個系統從物理隔離走向化學融合,形成一個雙向溢出的創新生態。通過制度性安排,強制性地創造碰撞點,如設立“學術卓越中心”與“產業創新學院”兩類不同的實體,採用差異化的評價體系、資源配置方式和考核標準,允許教師在不同軌道上發展,並通過設立交叉基金、共建跨學科項目等方式,強制性地促成兩個系統間的交流、碰撞與合作,在校內建立“知識轉化與發現的中間市場”。系統性地挖掘和提煉90%團隊從一線帶來的共性技術需求,將其轉化為10%團隊的前沿研究課題,並將每一次成功的“需求-研究-應用”閉環案例進行制度化宣傳,從而持續強化這一生態的價值認同與文化內涵。

    “第三條路”其本質是在有限的資源約束下,通過治理體系的創新,成功駕馭內部“10%和90%學科”,並使其轉化為一種強大的、難以被模仿的結構性優勢,它要求高校不再是學術的單一共同體,而是進化為一個能夠同時響應知識前沿和市場前沿的敏捷型、共生型組織,這無疑是地方高校應對時代變局最具挑戰也最具潛力的發展范式。

    本文系四川省2024-202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項目《以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校內協同與城際聯動改革,促時代新人的培養實踐創新》(編號JG2024-09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劉彤 系成都大學黨政辦主任、教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