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 | 中央民族大學: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 開展“知行中華”鑄魂育人工程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9月29日聚焦——中央民族大學: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 開展“知行中華”鑄魂育人工程。
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
行走,已成為中央民族大學育人體系中一道常態化的風景。
中央民族大學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深入開展“知行中華”鑄魂育人工程,在鞏固寒暑期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春季社會實踐作為拓展“大思政課”格局的重要載體,持續深化“大思政課”建設路徑。
登正陽門箭樓,師生於中軸線遠眺中共話“六合同風”的治理智慧﹔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學子在草方格田間親身踐行“綠水青山”的生態理念﹔探訪小米汽車工廠,青年於智能化產線切身感受“新質生產力”的強勁脈動……這場跨越山河的“大思政課”,正逐步構建起融文化傳承、科技創新與國際視野於一體的育人新場域,積極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服務教育強國戰略的育人新路徑。
尋跡山河:在場景體驗中樹牢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突破傳統課堂邊界,將思政教育嵌入廣闊社會天地,是學校社會實踐教學的鮮明特色,也成為推動認知深化與價值內化的關鍵路徑。
學校深入挖掘博物館、文物古跡等資源的育人價值,“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把宏大敘事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現場教學。
正陽門箭樓,城樓巍然、城磚厚重,師生們跟隨蔣愛花教授的講解,體會“擇中立宮”的空間美學與治理傳統,讓這條千年軸線化作貫通古今的文化通衢。在永定河畔,奔流不息的河水成為課堂的背景,教師王冬麗以河為線,講述其作為“民族交融時空坐標”的故事,讓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進程的“三交史”從一個書面概念化作一段鮮活的“母親河”篇章。
學生們在觸摸歷史、走進現場、傾聽故事的沉浸式體驗過程中,逐步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轉變,進一步理解了“五個共同”的歷史根基和“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深化了對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理解與熱愛。
融古貫今:為賡續中華文化血脈夯基壘土
“文化傳承”與“科技探新”雙線並進、深度融合,是“知行中華”實踐育人工作的鮮明主線。這一設計既夯實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又彰顯了面向未來的視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了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強勁的時代動能。
在“文化傳承”一線,學校精心組織系列沉浸式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場景化教學中深刻感悟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師生通過典籍誦讀體悟文明源流,沿北京中軸線開展藝術研學汲取智慧,深入老字號企業見証守正創新的活力。一名埃及留學生由衷贊嘆:“這次經歷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的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科技探新”一線,學校重點組織西部學生走進科大訊飛、華為等前沿科技企業,親身體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在國家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通過操作訊飛聽見系統、參與鴻蒙公開課、參觀智能工廠等環節,“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意義變得可感可知,有效激發了學生們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知行合一: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以“厚基礎、寬視野、重創新”的育人理念為引領,將專業實踐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本次實踐的突出特色。
學校推動各學院結合學科專業優勢,系統設計實踐內容,構建起集中組織與自主參與相結合的實踐機制?;顒悠陂g,共有來自21個學院的1500余名師生參與集中實踐,累計帶動13000余名學生廣泛加入。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開展《四書》經典誦讀,引導師生在文本研讀中把握中華文脈﹔舞蹈學院、美術學院師生沿北京中軸線進行藝術採風,將傳統美學轉化為具有“國潮”氣息的視覺與表演作品﹔信息工程學院學生走進人工智能實驗室,探索科技與人文交匯的可能﹔國際教育學院組織中外學生共同走進老字號企業,體驗非遺技藝,促進文明互鑒﹔邊疆實踐團則深入基層,將專業知識服務於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
專家名師全程參與指導,確保實踐有深度、有內涵、有收獲。廣大學生在實踐中不僅深化了專業理解,提升了綜合素質,更將服務國家戰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內化為價值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各類實踐活動形成了經典研讀心得、文藝創作、調研報告等形式多樣的豐富成果,實現了思政引領與專業成長同頻共振、深度融合。
鑄魂育人:以青年擔當書寫奮進答卷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不斷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將課堂延伸至歷史現場、文化場館、廣袤邊疆與創新一線,打造出一系列“行走的思政課”品牌項目。師生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在體悟“兩個結合”偉大實踐中感受思想偉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增強使命擔當。
面向未來,中央民族大學將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持續深化“大思政課”內涵建設,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融入民族復興偉業,賦能學生成長成才,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匯聚復興力量的關鍵載體。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