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靈活就業人員達640萬人 多舉措保障勞動者權益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23日至2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在南寧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24年底,廣西靈活就業人員達640萬人,約佔城鎮從業人員總量的48%。
其中,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約103萬人,較2022年、2023年分別增長58.78%、2.28%,展現出強勁的就業吸納能力。
7月19日,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在廣西南寧啟動。賽事聚焦AI+汽車、境外人才、跨境電商等17個領域設置賽道,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細分場景中的深度落地。圖為“場景突圍”應用創新賽發布現場,中國、泰國、越南三國“電商主播”與AI“廣西表妹商務君”對話。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提供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廣西靈活就業門類主要集中在快遞、外賣配送、網約車駕駛、網絡直播、家政服務、家教輔導、地攤經營等生活服務領域。隨著AI技術的蓬勃興起,新就業形態在專業技能服務、內容創作、知識付費等領域也加速拓展。
報告稱,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聚焦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急難愁盼問題,統籌推進制度建設、服務優化和權益維護,取得了積極成效。
廣西成立自治區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部門會商制度、交通運輸新業態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等,制度建設逐步完善。同時,進一步健全創業支持體系,發放社會保險費補貼,開展“就業暖心·桂在行動”等專項活動,就業服務持續優化。
廣西開展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擴面專項行動,大力推進基層快遞網點參加工傷保險和國家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深入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權益保障日益加強。
此外,廣西建立“人社+工會+法院+N”勞動人事爭議多元調解機制,成立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調解中心,深入平臺企業開展法律服務活動,維權力度不斷加大。
報告建議,研究彈性工時與收入保障的聯動機制﹔引導平臺企業保障勞動者質量安全﹔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搭建跨部門、跨地區數字共享平臺﹔推動平臺企業與工會及勞動者代表建立常態化溝通協商機制﹔積極推行新就業形態系列指引指南﹔指導新業態企業合理界定用工類型,分類規范,分步推進﹔健全平臺企業民主管理機制﹔嚴厲打擊低價傾銷、算法剝削等行為﹔適時研究出臺廣西相關地方性法規,完善“人社+工會+法院+N”勞動人事爭議多元調解機制,提供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援助。 (陳秋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