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li>
  • <tt id="2ss88"><table id="2ss88"></table></tt>
  •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tt id="2ss88"><rt id="2ss88"></rt></tt>
  • <li id="2ss88"><tt id="2ss88"></tt></li>
  • <li id="2ss88"></li>
  •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雲南大學探索社會實踐和人才培養融合

    在科技小院上一堂思政課(解碼·思政課怎麼上)

    本報記者 李茂穎
    2024年07月02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清晨6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洪村的多年生稻試驗田裡,雲南大學農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凌宏和團隊師生正忙碌著。穿著雨靴,戴著草帽,十幾名師生忙著給水稻做雜交。

      “最近天氣很熱,溫度太高水稻雜交容易出現假雜種的問題,所以下田時間要盡早。順利的話,我們一天能給上百株水稻做雜交?!崩盍韬暾f。收集數據、監測水稻秧苗的生長及營養狀況、土壤環境……團隊成員每天要在田裡待上七八個小時。

      4年前,雲南大學農學院多年生稻研究團隊來到西雙版納景洪、勐海等地租下試驗田,建起科技小院,定期進行科研實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雲南大學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和人才培養融合新模式,將思政教育從學校教室延伸到田間地頭,構建起“大思政”多維育人體系。越來越多的學生像李凌宏一樣,走出教室,扎根田野。

      “建立科技小院,是想讓多年生稻技術快速走進農戶、走進鄉村,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更重要的是,依托科研,培養一批知農愛農的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彪吥洗髮W農學院院長胡鳳益說,“農學試驗需要‘五得’——能在田間地頭裡干得、能和鄰裡鄉親說得、能在水田旱地中走得、能在繁重勞作后吃得、能在茅屋棚戶裡睡得,這樣才能真正融入這片土地?!?/P>

      臨近中午,一場大雨突如其來。師生回屋吃午餐,香噴噴的米飯正來自師生們親手培育的多年生稻。

      “雨停了!”飯還沒吃完,天空突然放晴,師生趕緊放下碗筷,匆匆回到田間工作?!坝械母副镜街形鐣_花,得抓緊時間抖粉,顧不上吃飯了?!崩盍韬暾f。

      “水稻產量怎麼樣?”“我們家水稻遭蟲了,怎麼辦?”……試驗過程中時不時有村民前來,咨詢科學種植相關知識。

      “我們已經成了村裡的新村民,和村民既是鄰居也是農友?!崩盍韬暾f,“扎根生產一線,我意識到要學習更多知識,將科研實踐轉化為應用經驗,服務和幫助鄉親們?!?/P>

      近年來,雲南大學以“隻有深刻地理解中國,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為主題,實施“理解中國育人計劃”?!拔覀冊谌〗ㄔO了12個實踐教學和國情調研基地,還建成沉浸式教育體驗中心,打造思政融媒體節目‘你好,大學生!’,努力推動思政課講活道理、有聲有色?!彪吥洗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朱丹說。

      “我們將繼續推進思政課的內涵建設,分專業完善思政課建設質量標準,強化育人特色,提高育人能力,引導學生為國讀書、為國成才、為國服務?!彪吥洗髮W本科生院副院長王帆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2日 12 版)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天天看片天天av免费观看